2024年4月1日,我院学习《农业机械化技术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机化211班本科生及选修《农业机械化系统仿真》课程的研究生共计46人,结合课程学习,在杨敏丽教授的带领下赴上庄镇京西稻智慧农场示范基地和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合作社参观学习,近距离接触现代农机装备,学习先进高效农业生产管控技术,了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体验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发展史,领略了智能农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展现的独特魅力。
在京西稻智慧农场与无人驾驶插秧机、植保机械及联合收获机合影
上庄镇京西稻智慧农场示范基地由在北京博创联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创联动”)建设,博创联动智慧农场赵培、我校校友王瑞丰热情接待了杨敏丽教授和同学们。赵培给同学们介绍了综合打造农业生产新场景、推动科技农业发展的三方面内容,即建设覆盖水稻耕、种、管、收全过程的无人农机作业场景、基于物联网的作物精准种植系统及智慧农场数字化综合管理云平台,以数字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方式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在示范基地现场,结合京西稻智慧农场的资源禀赋及科研条件,杨敏丽教授就农场现有技术、现实需求及综合效益与赵培等进行交流,特别就无人机遥感进行土壤状况、植物生长期监测等展开讨论,使同学们能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为农业生产赋能所带来的效果。据了解,京西稻智慧农场在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实现田间生产全程无人驾驶作业,提高了水稻产量、降低了人工成本,打造“以科技塑造未来”的现实场景,为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同学们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所深深吸引,认真参观了水稻智能化插秧机、联合收获机和植保机械,以及智慧农场管理平台,在智慧农场赵培的讲解和杨敏丽教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询问秸秆处理、农机保养等有关问题,交流讨论热烈而有成效。目前,农业生产中部分环节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在逐步扩大,农业抢收抢种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机械化不仅让农民告别了延续千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劳作,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好处,更是我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根基。
参观上庄镇京西稻智慧农场
杨敏丽教授与上庄镇京西稻智慧农场负责人讨论交流
在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理事长陈领热情接待了同学们。合作社拥有25马力至500多马力的各类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小麦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青贮玉米收获机等。陈理事长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各种农业机械的特点、性能、效率与效益,与早期的人工劳作相比,现代农机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如大型青贮玉米收获机收获玉米,一天可收获500亩,按照每亩作业价格100元计算,一天的毛收入就是5万元;合作社种植了1万亩小麦,以往人工作业至少需要100个人工作半个月,现在只需要10台联合收获机工作3天即可完成。陈理事长还以切身体会分析了国内外高端农机产品存在的差距,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农机知识,“你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为提高我们国家的农业机械水平做贡献”。
在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合作社前合影
陈领理事长给同学们讲解各类农机具的特点及使用情况
同学们还参观了农耕文化体验馆,从原始木制的播种机、铧犁,到各种农具,从乾隆时期手工种植采摘胭脂稻,到现代拖拉机发动机构造,农机具的发展史,就是农耕文明的发展史。在参观农耕博物馆的过程中,同学们无不感叹古代农民的淳朴与智慧,成列在农耕博物馆的镰刀、纺车,仿佛在向大家讲述我国农业历史的厚重和农业文化的深邃。陈理事长以小麦收割方式的发展变化,为同学们讲述了从人工收割,到小型机械收割,再发展到现在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这是时代的记忆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见证。
体验和了解各种农业机械机构的基本原理及其运动规律
陈理事长在合作社的报告厅还为同学们进行了“奋斗成就梦想,拼搏铸造辉煌”的主题宣讲,向同学们介绍了合作社的来历和发展历程,观看了合作社发展视频,300多农户在合作社的帮助下,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机服务。陈理事长的儿子陈国龙,大学毕业后也回乡跟随父亲从事农业生产,获评全国“百强乡土人才”“铁甲军司令”,他将大学所学知识在三农领域大展拳脚,带动农户生产创收,实现自我价值。“奋斗成就梦想,拼搏铸造辉煌,爱拼才会赢!”陈领理事长给我们带来了一首饱含激情的《爱拼才会赢》,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和欢呼。杨敏丽教授分别向智慧农场和合作社赠送了带有学校和学院LOGO的文化衫。
陈理事长主题宣讲及同学们观看合作社发展历程视频
杨敏丽教授赠送带有学校和学院LOGO的文化衫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到铁甲争锋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史,学习了先进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课堂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深化了同学们对耕读文化的认识,坚定了同学们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参观学习虽然短暂,却引发了同学们的思索,要将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把知识种到土地里,播撒到农田上,装备到农机上。推动农机化发展,吾辈义不容辞。
张卓彦 薛灿 供稿
孟安祺 张卓彦 供图